老醫生有話說
作者:豐南區醫院原副院長 趙文堂
從醫六十年,治病上萬千,患者千姿百態,個個銘記心間,找出幾件事,茶余飯后做笑談。
行醫雜記之一 醫患情深 舉手之勞換來終生不忘 毛主席說,一切為了人民健康。作為一名受黨培養教育多年的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實行革命人道主義,是我們一生的追求,治病救人是我們的天職。不辭辛苦,不圖回報,理所當然。而我們偉大的人民自古就有受人點滴之恩,終將涌泉相報的淳樸民風。因此,醫患自古是一家。感情深厚,相互信任。很多人成了知心朋友,忘年之交。作為醫生,只有全心全意的工作,才能報答人民的知遇之恩,才能對得起醫生這個崇高的職業。 但有時我們舉手之勞,卻換來患者終生不忘,傾囊相報,讓人感動至深。 那是在1968年6月中旬,我在河北滄州市青縣醫院內科擔任住院醫師。那時全國正搞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運動,黨中央號召我們醫務人員要三下鄉,從我院抽調30多名醫護人員下鄉拔麥子。那時我剛從醫學院畢業,理所當然是主力軍之一。我們的任務是到青縣流河公社幫助農民搶收搶種。領導要求我們與工農兵相結合,堅持“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勞動。根據生產隊的安排,每戶安排2個人堅持“三同”。等分配名單宣讀完后,唯獨我們那戶老鄉不接待,原因是家里窮,無細糧,房子破,屋里臟。醫生都愛干凈,他們無法接待。我是農村出身,又參加過“四清”運動,對農村并不陌生,既然與工農兵相結合,咱們就不怕臟、不怕累、不怕飯菜差。于是我就和另一個姓楊的醫生說,咱倆去那家看看,最好不要變動了。
按老鄉的指引,我們找到那戶老鄉家。進門就高聲道:“大娘,家里有人嗎?”這時從屋里走出一位40歲左右小伙子,站在屋門口說道:“誰呀?”我們說明來意后,小伙子愣住了,看了半天才說道:“你不是縣醫院的趙大夫嗎?”我說是。于是他馬上就緊緊握住了我的手,非常熱情把我們讓進屋里,并說:“我到縣里找過你好幾次,都沒找到,以為你已經調走了。今天見到你,我非常高興!”于是讓座、倒水,還說你們就在我家住吧。說著把孩子們打發到外面去玩,掃房擦地,曬被通風,收拾家里房間。又到集市上割肉買菜,忙的不亦樂乎。從此我們在他家不是吃餃子,就是吃烙併,菜有葷也有素,真像招待貴賓一樣,白天我到生產隊拔麥子,他總是在前面幫我拔,讓我休息,使我深受感動。我和楊醫生吃飯時,談到他對我的照顧,心中大為不解。楊醫生問我,你認識他嗎?我說想不起來了。后來實在是憋不住了,就問他:“大哥!這是怎么回事?你對我們怎么這么好?!彼f,你認識的人多,經的事多,咱們的事你早就忘了。說著他就慢慢講述了一段我與他交往的經歷。
兩年前,我受縣衛生局的委派,到流河衛生院舉辦全縣赤腳醫生培訓班,系統教授醫學常識。那年春天,氣候相當冷,當地出現流行性腦膜炎大爆發,主要的受累人群是嬰幼兒。由于條件差,缺醫少藥,死亡率相當高。他的小孩也因流腦住進衛生院,因病情危重,處于休克狀態,隨時有死亡的危險,因休克測不到血壓,血管全部閉塞不能靜脈輸液,只能眼睜睜看著死亡,值班李醫生非常著急,苦無良策。這時正趕上我下課趕忙叫住我,趙大夫快來幫忙,這個孩子靜脈找不到,不能輸液,請你給扎一下血管。靜脈輸液是護士的專長,醫生并不內行,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完成絕非易事。因此,我扎了兩次也扎不進去。這時我建議給患兒靜脈切開。于是我們就在患兒小腿內踝皮膚消毒,麻藥都不用打,他已經不知道疼痛,切開皮膚找到靜脈,扎進輸液針固定縫合包扎后,可以搶救治療了。手術完成后我洗洗手就去上課了,也沒往心里去,認為這不過是舉手之勞,何足掛齒,過了多年早已忘懷。像這樣的事經常遇到,從不把它當回事,認為只不過是幫忙而已。沒想到這個孩子卻因此而活過來了,而家屬卻念念不忘救命之恩。說著,他把小孩叫進來,指著說,就是他。這是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二目炯炯有神,非常機靈,十分招人喜愛,自己也覺得很慶幸他能起死回生。我說:“大哥,這是舉手之勞,你沒必要這么隆重招待我們,這也是我們應該做的”。他說:“救命之恩,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的”。
醫患情深,銘刻在心,知恩圖報,高尚達人。 作為一名醫生,為這樣勤勞樸實的人民服務,還有啥說的,只有竭盡全力,全心全意治病救人,才能報答他們感恩之情。
從本周開始,我們將在網站上陸續刊登我院原副院長趙文堂的系列文章——老醫生有話說。趙院長自1983年調入我院,在消化疾病治療和科研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退休后一直關心醫院的發展,更是將多年來的行醫心得與年輕醫生分享,讓我們很受感動。我們老一輩的從醫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多年感悟為我們年輕一代做出了榜樣,我們唯有更努力才能不辜負前輩們為我們打下的良好基礎。致敬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