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娃的路上,不管是御姐還是萌妹,背后都是一部血淚史。初為人母,缺乏經驗,一旦碰到孩子頭疼腦熱,難免會慌了神。擼起袖子,各種百度百科網上搜索。可是,網上的知識說法不一,甚至有些不靠譜的說法害了娃都不知道。
今天,小編就總結出育兒路上最容易出錯的6個問題,告訴你哪是坑、哪是路,養娃路上少走彎路。
總感覺寶寶吃不飽,隔半小時就給寶寶喂一次奶?錯!
有些母乳喂養的媽媽由于看不到每次寶寶吃奶的量,總擔心寶寶吃不飽。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和判斷寶寶有沒有吃飽(寶寶吃飽的信號):
1、每天吃母乳8 次以上,每次吃完后,新媽媽至少有一側乳房已排空。
2、寶寶吃母乳時,吸吮有節律且能聽見吞咽聲。
3、寶寶每次吃完奶后2 個小時左右沒有饑餓感,可以安靜地玩耍或睡覺。
4、每天的小便至少6 次或6 次以上。
5、寶寶平均每周增重150 ~ 250 克。滿月時,體重增長量達到600 克以上。
其次,隔半小時就給寶寶喂一次奶也是不對的。
我們提倡按需哺乳,即只要寶寶餓了,新媽媽就隨時他們喂奶,不需要看鐘表,硬性地規定喂奶時間。
為了能讓寶寶睡出好頭形,從出生就給寶寶使用枕頭?錯!
出生3 個月之內的寶寶頸部較短,頭部的寬度大于肩部,頸椎彎曲還未形成,是不需要睡枕頭的。
如果寶寶穿得較多,或者所睡的床墊較軟時,可以在寶寶的頭下墊一條折疊的毛巾,厚度1 厘米即可。
一般等寶寶3~4個月,學會抬頭了,頸椎前凸形成脊柱的第一個彎曲即頸曲時再開始使用枕頭。
給寶寶選擇枕頭時,以吸濕性、透氣性好,軟硬適度,容易清洗為佳。
寶寶愛撓頭發、揪耳朵、出牙晚,是因為缺鈣了?錯!
6個月以內純母乳喂養的寶寶,一般是不需要額外補鈣的,因為母乳中的鈣能夠滿足寶寶的需要。
一般來說,寶寶的是生長發育情況良好、精神狀態佳、睡眠規律、運動發育正常都不需要額外的補鈣。新爸媽們不要輕易認為寶寶缺鈣而盲目補鈣。
如果寶寶需要補鈣,一般會出現下列癥狀:煩躁不安、夜間難以入睡、哭鬧不止、入睡后頭部易出汗、頭部后腦勺部位有枕禿等表現。
但出現這些癥狀也并不能說明寶寶就一定缺鈣了,而是有可能缺鈣,具體的還得帶寶寶到醫療保健機構做檢查請醫生做出專業的診斷和指導。
為了讓寶寶好吞咽,幫寶寶咬好了再喂?錯!
在過去的傳統喂養中,家長喜歡將嚼碎的飯菜喂給寶寶吃,并認為這樣有助于寶寶的消化吸收。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喂養方式。
●被人咀嚼后的食物,不僅色、味、香已經被破壞,而且還會影響寶寶對食物的欲望。
●成年人抵抗力強,口腔中雖帶有病菌也不至于發病,但是小寶寶的年齡小,抵抗力弱,一旦病菌傳染給寶寶,則會導致它們感染上呼吸道疾病或者消化道疾病的風險。
●家長替寶寶嚼碎食物,會減少鍛煉寶寶咀嚼食物的機會,從而影響寶寶口腔消化液分泌功能。
●咀嚼的過程,恰恰是促進面部骨骼發育,語言發育,刺激牙齒生長,增進食物消化吸收以及提高食欲的效果,這樣做反而會影響寶寶的咀嚼功能。
總之,給寶寶喂飯時,一定要摒棄“口對口”這種不科學的喂養方式。
如廁訓練越早越好?錯!
把屎把尿并不會讓寶寶更早學會自主如廁,建議等到寶寶具備排泄控制能力后再進行如廁訓練。
那至于何時開始如廁訓練更合適,家長更需要尊重寶寶的意愿,他們可能會發出一些做好排便訓練的信號:
●對馬桶或穿內褲感興趣;
●尿濕后自覺不舒服;
●學會脫褲子或提褲子;
●能聽懂指令乖乖照做;
●用語言、面部表情或其他姿勢來表達想如廁;
●主動拒絕在尿布上尿濕或便便;
●能保持 2 小時以上屁屁干爽。
為了提高寶寶飯量,一邊逗樂,一邊吃?×
人類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入口均在咽喉部位,如果食物誤入呼吸道,會隨呼吸時產生的氣流而卡在某段小氣管中,導致這段肺組織梗塞并出現“肺不張”,若呼吸道內食物較大,則會梗塞在大氣管,引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并危及生命。
若寶寶吃飯時逗樂,不僅會分散寶寶進食的注意力,影響食欲和食量,還會存在意外傷害的風險。
如寶寶的嘴里含著飯菜,一旦大叫或大笑,飯粒等食物很可能隨一次深吸氣進入氣管內,引起呼吸道梗阻,甚至呼吸困難、窒息。
所以,寶寶吃飯時,無論是正餐、加餐,還是吃小餅干、水果,家人都要注意,不可以與寶寶玩笑嬉戲。